導言

『教育』與『文化』原屬兩個截然不同而又密切關連的範疇。本文探討『教育』與『文化』未來發展,是以『教育』作為重心,同時納入與教育相關的『文化』部份。
 
在1989年「邁向光輝的十年」牧函中,胡振中樞機指出:教育、牧民及社會服務同為香港天主教教會工作的三大支柱。百多年來香港天主教教會在教育貢獻有目共睹,教會仍會繼續積極推廣教育事務。
 
天主教教育的精神來自耶穌基督。耶穌本身便是人類偉大的教育家,祂以三年傳教時間,把本來平庸的漁夫和貪婪的稅吏薰陶感化。由此可見教育的精髓在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、感染、傳授和教誨;其他有關設施、課程、學制等配套雖然重要,但也只是工具。天主教教育的理念根據天主教人生哲學的「整全概念」協助人成為完全的人,不但顧及社會、時代和文化的轉變,指引人的肉身生活,更教導人的精神生活。「因此,天主教學校既向現代的進步打開心胸,則自應引導學生致力促進地上社會的福利,並準備學生為拓展天主神國而服務,俾能實踐建設及使徒生活,而成為有益於人類社會的酵母。」(1)
 
根據2000年天主教手冊的統計數字:全港天主教學校共有323間。其中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直接開辦的有130間,由明愛機構辦的有49間,由各修會開辦的有138間,另有4間是由其他天主教信徒團體開辦,還有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聖經學院。學生總人數有289,391人,佔全港總學生人數30%,其中6.56%為天主教學生,教師總人數有11,645人,其中27.26%為天主教老師。天主教香港教區作為香港最大辦學團體,有責任對教育負起先知角色,促使教區學校與修會學校、明愛和信徒團體開辦的學校合力為社會的進步、天國的實現而服務。
 
在三十年前,已故徐誠斌主教召開了香港天主教教會歷史上首次教區會議(1969-71),以檢討教區事工,發揮第二屆梵蒂崗大公會議(梵二)精神;其中也有探討教育問題。會議所頒佈有關教育的文獻,一直以來,都被天主教辦學人士用作參考依據。三十年後的今天,適逢千禧,正是對天主教教育路向作出評估和修訂的時機。本屆教區會議「教育及文化」小組願藉此時機獻出一分力量,因應當前社會、家庭和學校種種急劇轉變的需要,也趁著現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大趨勢,為天主教教育作一全面檢討。
 
在下面,我們先對香港現況及天主教教育工作作簡短分析。繼而陳述藉教育工作改造社會的鴻圖大志,包括對社會遠景所抱的「憧憬」及對作育英才所負的「使命」。最後,為貫徹「使命」及達成「憧憬」,提出一些改革及創新的具體建議。